医生老当益壮,程序员老不如狗

昨天陪家人去小城某一个医院,科室主任是一个白发丛生的老太,据说从人民医院挖过来的。她在这个方向上是权威,技术精湛,所以全城看这个科室的病,都来找老太太。

跟我们聊天时,她很骄傲的说,本城的人民医院、妇幼保健医院、中山大学医院,在这个科室上都不如她。只有她这里人满为患,两层楼的住院部,都住满了人,新进病号还要预约床位。

在她手上看过的病号有千千万,基本上检查结果一出来,再问下病人情况,就知道是什么状况。老专家雷厉风行,杀伐果断,虽然不一定每次都妙手回春,但整体收效良好,名声在外,患者众多,成为该医院的摇钱树。

医生的确是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。当然这里指的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持证医生,而不是民间那些无良郎中。这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。

  • 医生的职业对象都是病人,事关生死,弄虚作假没用,治好了就是好了,没好就是没好。这一职业,对职业素质要求极高,进入门槛也高。一般三甲医院,8年临床毕业才有可能进入实习,比普通大学生多了一倍的学习历程。进入医院后,还有各种行政考核、论文发表、项目申报,每一项都是十分折腾的事。随着时间的积累,完成各个指标,个人职称和职位才有可能上去。这期间投机取巧的途径很少,就是拼年龄、拼资历。我家人在医院工作,对此比较知晓。
  • 我们搞大数据的都知道样本的重要性,搞临床的更加如此。学校学到的只是理论,而实践出真知,真正提高能力的手段,无非就是多实践、多总结。看的病号越多,就越有心得和经验,治疗的效果就越好。尤其是精神科这种,依赖外部的检验标准(心电图、血检等),基本无法判断,都差不多。但有经验的医生,跟病人多聊几次,就大概清楚是什么状况,对症下药效果也好。
  • 生死面前人人平等。不管高官厚禄,还是平民百姓,只要进入医院,就要乖乖接受医生治疗。因此,医生的接触对象,上到达官显贵,下到普通老百姓,各个阶层都有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医生在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,还真不是一般人可比。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,对医疗资源,尤其是高端医疗资源的需求,会越来越多。有经验的医生,也注定会成为抢手货。

综上,医生只要有心,不是混日子那种,那么随着年龄增长,各种资历、人脉上去,自身的经验与能力也上去,影响力越来越大,就成为一个老而弥香的职业。

对比起来,我们在IT行业工作的程序员,真是老不如狗。目前的就业行情,普通程序员35岁以上基本没可能进入大厂,40岁以上如果没达到管理层,也不可能找到工作。而各个中大厂,裁员一轮又一轮,首裁的对象,就是那些大龄程序员。这一点连海外的google、MS都不可免俗。最近热门新闻不就是一个腾讯的前端专家、QQ空间技术总监,47岁被裁。当然人家也财富自由了,不差这点钱。

关于业界为何不要大龄程序员,网上的分析太多,我也不想多阐述。总结起来就是年轻人太多太卷、互联网没有核心技术、发展放缓等原因。这其中我觉得没有核心技术、缺乏核心产业,是最重要的因素。

中国的互联网都在干啥?要么搞直播(秀场、游戏、卖货),要么搞短视频(装疯卖傻,娱乐至死),要么就是海量的水文(贩卖焦虑、收割韭菜),要么就是没补贴活不下去的电商。这些玩意都没什么价值,却把国人的精神状态带入无底的空虚。当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,政治的水太深,暂且抛开不谈。

国内的互联网业务,除了没有核心价值外,也没有什么核心技术。以我熟知的大数据行业而言,所有的技术标准与创新,都是国外弄出来的。国内的程序员,无非就是在业务基础上,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,俗称增删改查。这类劳动是个熟手都能干,年轻人也可以很快上手。企业追求的是效益,自然看不惯那些老家伙,拿着高工资干一些低效的活,还指挥不动、浑水摸鱼,于是能开则开了。

另外,大学扩招后,大量的年轻人进入互联网行业,每年新增千万毕业生,导致人才资源库庞大,行业很卷,这就更对老人不利。如果到了一定年龄,还没上升到管理层,也没有核心技术(以国内环境而言,整体就没有核心技术),那么被淘汰是大概率事件。

如果我们有核心的技术与产业,有自己的芯片、操作系统、开放协议、联网生态、核心算法,那么一方面产业会更健康的发展,另一方面程序员所做的事更有价值,有经验的程序员变成抢手货,不至于一个个中年失业。试想如果你是操作系统内核专家、数据库内核专家、芯片设计专家,还会大龄失业吗?我想大概率不会的。

我们做不了医生,但要做一个要前瞻、有远见的程序员。一旦踏入程序员行业,就要及早做好职业规划。由于大环境所限,这注定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。过了中年之后,程序员如何生存与发展,我也给不出答案。也许,不断提高自己能力(技术能力、业务能力、交际能力),做一个对企业永远有用的人,才不至于被中年淘汰吧!

Print Friendly, PDF & Email

关于 “医生老当益壮,程序员老不如狗” 的 1 个意见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